上篇談到中華職棒經過三十年的歷程,在票房上已經形成「場均八千人天險」-亦即8000人是現行例行賽主場平均人數的最高極限,難以再往上突破。當然以筆者的理想,中職的票房模範生應該要場均10000人才算及格。很明顯日本樂天集團的低標也是這個。但是以臺灣現在的環境與球迷構成,真的具備重回職棒早期龍象獅象場均破萬嗎? 在這裡要強調一點,筆者所提及的「八千天險」,是在球團老闆熱愛棒球且願意盡力投注資金經營,且管理階層也經營得法,更有耐心等待前期投入播下的種子開花結果等諸多條件都具備,才有可能接近。如果母公司吝於投注資源,管理階層胡搞瞎搞,老闆沒有耐心等待就直接撤銷措施等任一狀況出現,不要說「八千天險」,連「四千底標」都守不住都只是剛好而已。 先來談談筆者去年的一次親身觀察。去年恰恰新莊引退賽的觀察2019年,隨著中職球季進入九月,「恰恰」彭政閔球員生涯最終戰的日子也進入倒數,
來勝娛樂城
9月18日雖然是中信兄弟的客場,
博樂棋牌
新莊球場卻出現滿滿的黃色人潮。 當五點半開始進場時,外野球迷等待進場的隊伍已經綿延到新莊運動中心,如果這天是週六假日,搭配球團舉辦吸引力足夠的大型活動,以現在的中職並不算稀奇。但這天是星期三,非常平淡的上班日。會吸引這麼多球迷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天是恰恰在新莊的球員生涯最終戰。 筆者這天在進場前刻意在進場前就在新莊球場外圍走了一圈,觀察這天進場球迷的組成,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在找尋進場排隊的尾巴時(不誇張,找了至少五分鐘才看到),總是不經意的聽到「好久沒來球場了」「是啊,至少四五年以上沒有來了」之類的話語,再來是當天有相當比例的球迷,不是穿著「中信兄弟」的彭政閔球衣,而是更早的「兄弟象」彭政閔,戴的不是現在中信兄弟「B」字款式的球帽,而是兄弟飯店梅花隊徽的球帽。 為什麼中職球迷不進場?這裡就讓筆者有了思考點:在臺灣曾經或者持續注意棒球(尤其中職)的球迷數量為數並不少,證據是各家電視臺與網路平臺都爭相直播中職賽事(筆者實際看過,每一個網路平臺的即時觀看人數都破萬,熱門比賽甚至破十萬),如果真的球迷基礎只有場均五六千人,媒體早就放棄中職轉播,但問題就在這裡:球迷會看中職轉播,但為何不進場?因為票房收益採主客場制,所以不爽給「敵隊」資助?這說不通,下面這張照片是筆者在名古屋巨蛋親自拍攝的照片,巨人球迷佔據了將近四成五的座位,如果巨人球迷如此的「漢賊不兩立」,那麼名古屋巨蛋不應該出現如此多的巨人迷。不過………臺灣這邊的主場經營,真的很有「漢賊不兩立」的味道,或許這就是「臺灣有臺灣的玩法,他人不容置喙」吧 因為球場設施太差,讓很多人因為體驗不佳而卻步?如果在中職早年,這個說法完全成立。但現在中職有被球團認養的主場,不管座位舒適度、看球視野、場內飲食與球場活動都有非常驚人的進步。筆者必須說實話,去掉氣候因素,現在中職球場的看球體驗已經很接近日韓水準,賽後音樂趴的部分更是獨步亞洲,值得臺灣球迷驕傲。 但,為什麼球迷不進場? 球迷族群的今昔差異筆者開始回想從職棒元年開始直到現在的球場觀賽回憶,並找尋大量圖片與相關影片確認對比後,筆者大概把中華職棒三十年來球迷族群分成三個時期。 從中職1990年開打到1996年,是中職球迷成形的第一階段,在這個時期,職棒在聯盟早期先進的披荊斬棘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讓職棒一炮而紅,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國家娛樂」。 那段期間,中華職棒確實是臺灣的「全民運動」,不分男女老少、南北黨派都踴躍進場,不過最捧場的還是撐起臺灣經濟建設的根源-藍領勞工。 提到藍領勞工,筆者立刻聯想到的就是下面這則廣告影片 或許三十五歲以上的讀者,對於「勞動兄弟 經濟要靠你 無名英雄 建設要靠你 健康身體 家庭要靠你 XXX~是咱的兄弟」這首俗喀有力的廣告歌還記憶猶新,但在職棒早年,藍領勞工不只是臺灣經濟的根基,更是撐起中職票房的主力。 職棒球迷組成的第一次變異,是從2001年開始。 這年因為兄弟象再次重返榮耀,以及最重要的十一月臺灣首次主辦世界杯棒球賽,中華隊拿下暌違十三年的季軍後,重新燃起球迷對中職的熱情,不過這時的看球主力族群已經變成學生,這個變化連已逝旅日名將陳大豐都察覺,他在《大豐的歸鄉路》曾經提到: 陳大豐口中這批「網路世代的球迷」,主體當然是學生。這批因為世界杯好表現而重新關注臺灣職棒的學生球迷,從2002年起開始回流,加上大專校園獨有的學長學弟制的情感連結下,雖然先行的一批陸續畢業,但還有後續的學弟妹補上,讓進入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中華職棒,都成為成大專學生球迷的天下。 中職球迷結構的再一次變化,要到2013年。這年因為WBC、曼尼風潮與全猿主場三大效應同時作用下,學生球迷因為門票與飲食消費額大幅提高,不再是進場主力,而家庭球迷(父母帶年幼子女)與30至40歲的白領階層成為進場主力族群並維持至今。 如果鳥瞰中職三十年來的球迷族群變遷,會發現兩個重點:一、藍領球迷基本上都消失了-這是近年南部票房拉不起來的真正主因。二、2001年開始累積的大專球迷畢業轉為白領階級後,持續進場看球的比例嚴重偏低。 藍領球迷消失的原因為何藍領球迷會消失,這個問題筆者從幾年前就察覺並不斷思考,也與許多不同專精的朋友交換意見後,目前的想法是這樣: 職棒早期的球迷組成,以藍領勞工為最大宗 不只臺灣的藍領球迷消失,而是臺灣現在的藍領階層就已經流失過半。 這裡要先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筆者定義的藍領階層並非只有出勞力的如建築工人、碼頭搬運工人之類,也包含技術勞工如CNC車床操作技師、塑膠模具技師等具備專門技術的基幹人才。 以下所述,僅為描述現象與事實,不做政策對錯的批判。 自從90年代開始,一直到2010年代,製造業臺商不斷西進中國,不但帶走資金設備,也把一整個世代的藍領菁英都帶離臺灣。 在欄桿無排練集體跳大腿舞,這是臺灣藍領球迷的獨門絕招,現已成絕響 1990年代的藍領階層,雖然工作辛苦,
真人百家樂
但上下班時間大多正常,只要願意打拚,底薪+加班費+業績獎金好的話一個月領個五六萬並不稀奇。當時中華職棒的票價也只有150~250元,加上便當飲料,比起一些「不正當娛樂」要省錢太多,因此沒有加班的日子,「看職棒」就成為藍領C/P值極高的休閒娛樂。 但是當臺灣的製造業逐漸外移,影響的不只是一家公司或工廠,而是整個產業鏈:協力工廠、製造服務業(如報關行、貨運……)為了存活也都只能跟著一起離開。結果是中南部的產業被整批掏空,各類大中小型的製造業都外移了、消失了。 跟著這批產業一起消失的,就是那些三班制/兩班制的高薪技術工薪階級-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就跟著老闆前去中國,不想去中國的就只能轉換其他行業。我有一位認識多年的老友,他原本是非常厲害的CNC工具機技師,就是因為想守著家人只能轉業,而他累積超過二十年的技術與經驗,真的就這樣浪費了,這對國家產業是不起眼但巨大無比的損失。 現在南部剩下能給藍領階層的工作,已經沒有技術性了,也沒有時間感了,自然……也沒有閒暇了。 也就因為臺灣一整個世代的藍領精英,因為產業外移失落了。原本能夠消費的起職棒當休閒的人,在南部消失了。結果就是現在除了都會人,都不大進來看球。 此外,從1997年的黑鷹事件,一直延續到2010年的連五拉五與黑象,十幾年來已經徹底傷透以「搏感情」為主的藍領球迷的心,要他們再次相信臺灣職棒,筆者很老實的說,不可能。 現代工時制度對白領球迷的影響那麼,自從2001年世界杯棒球賽後經過十年累積出來的大專學生球迷,因為畢業後具備高學歷,大多成為都會白領階級,理論上應該可以延續學生時期對棒球的熱愛,在擁有更好的經濟能力後,可以更常進場為自己熱愛的職棒球隊加油才是正規的發展流程,為什麼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累積,學生球迷轉為白領球迷的比例遠不如預期? 因為現行制度,讓上班族難以平日進場為球隊加油 這與臺灣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推行的兩個措施有關。第一個是週休二日。忘了是多久以前,反正從筆者小學時候開始,
富遊娛樂城
臺灣都是一週上班五天半-週六上班到十二點整下班。之後為了順應世界潮流,臺灣先在1998年試行隔週休二日,2001年開始全面施行週休二日。另一個措施是責任制,這個措施原本是與「彈性上下班時間」搭配,讓員工在不影響與其他同事或單位計畫進度的前提下,不受上下班打卡限制,只要把負責的工作完成便能下班的高度自主制度。 但是這兩項立意良好的措施,在2000年代的臺灣,卻成了慣老闆壓榨白領階級的桎梏。 過去在週休五天半的時期,
娛樂城遊戲
根據筆者朋友的回憶,他母親雖然也有上班,但每天都能在天黑前回家作晚餐,筆者也記得小學到中學期間家父都是晚上六點到六點半之間準時回家。 施行週休二日與責任制以後?在沒有每週工時限制前,老闆就是把週六的四個小時分攤到平日要員工吃下,後來有了責任制,更變成老闆刻意把超量工作交辦給員工「我把事情交給你,你拚死命都要給我完成」的血汗責任制。 時至今日,白領階級平日多是晚上七點到八點才能下班,借用筆者的朋友就這麼講過: 筆者朋友的獨白,是絕大多數臺灣人的實際。 所以,白領階級能夠專程前往球場的時段只有假日,
高登棋牌
但週日一想到第二天又要面臨地獄般的上班壓力,能夠全心放開投入職棒的日子只剩下週六而已。 結語中職會形成目前的「八千天險」,有非常多面的因素,而臺灣整體環境的變遷更是影響巨大。當然筆者對於日本樂天母集團的企圖心給予最高的讚嘆與敬佩,也期待樂天桃猿在母集團決定投資16億臺幣的大氣魄與了不起的百大經理人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充沛資金下,能夠達成立花總經理的期盼,一舉突破中華職棒的「八千天險」,甚至挑戰職棒四年龍象的場均11463人的歷史記錄。 筆者相信百大經理人一定做的到!!【本文未經作者授權同意,嚴禁全文轉載至批踢踢看板或論壇討論區,違者將不排除提出侵權告訴】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