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節錄自本書 p.151-157)自媒體百家爭鳴 體育創作的社會責任中華職棒在2020年上半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提供海外球迷雙語轉播服務的初期,曾單周內吸引近500萬國外球迷的收視。作為全球唯一開打的職業棒球時,高關注度雖然沒有反應在轉播權利金收益上,但卻殷實了媒體績效與中職相關創作者的流量數據;以《運動視界》網站為例,2020年中華職棒題材的瀏覽數相較往年高標成長86%、數據績效不但遠超大聯盟與日本職棒兩聯盟的總和,還超越以往在臺灣運動收視人口最高的NBA;嗅到商機的專欄作者和網路YouTuber(影音部落客),在高點閱率誘因下紛紛捨棄以往著力耕耘的運動項目,轉往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中職題材創作(包含專欄、影音、廣播和談話性節目),一時間百家爭鳴,好不熱鬧;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素質參差以及創作素材取得的正當性問題。運動創作者的責任到底是什麼?從事運動行銷和體育媒體業邁入第12年,每年我依然不斷思考這個問題。在社群發展普及後,自媒體發聲渠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訊不再只是由傳統媒體如電視、電臺、報章雜誌單方面灌輸給閱聽人,而是閱聽人自己對特殊事件和即時新聞有意見,都能隨時透過自媒體發表高見。愈是動盪不安的外在環境,愈容易激發最深刻的思想價值,戰國先秦諸子的論點數千年來依然是中國思想史的精華奧義,讓後世思想家難以超越;21世紀社群媒體的百家爭鳴是一件好事,對體育創作也是,有人創作、有人關注、有人討論,對體育發展來說是良性循環。所有創作者不言而喻的共識是:「不怕讚、不怕幹,就怕沒人看!」作品無論是得到正、反面評價,被讚揚、認同或批判、指責,無論如何總是有激起漣漪,喚起大眾對相關議題關注,創作者最怕的是發表作品後如泥牛入海、乏人問津。在將點閱率轉化為營收的平臺機制廣泛運行後,專欄作家、網路紅人吸睛、吸金,各憑本事,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多人只想到「讓閱聽人有反應」,卻常常忽略應該要得到「好評大於惡評」的結果,在瀏覽數字掛帥的如今,蹭熱度文本激增,內容專向爭議事件靠攏,劍走偏鋒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實臺灣的職業球隊、記者、作家、運動行銷、廣告公司和設計公司中,不乏許多對國內外職業運動營運行銷、商務模式、勞資協商、歷史文化、隊史紀錄及典章制度沿革有深刻了解的高人,他們將自己多年的學養與觀察融入創作之中,化作新聞、專欄、圖像、影音和商品設計;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將職業運動的美好傳達給閱聽人。
(圖片提供:何俊輝) 近年在協助新媒體和運動行銷公司審核新人作品時,常常可見許多挖掘了好題材,可惜對文化制度缺乏深刻了解而搔不到癢處、或因語文闡述能力不佳,無法將好議題具體落實為好成品;礙於創作技巧不足以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所以曲高和寡,閱聽市場不買帳,
1XBET娛樂城
最後有深邃文化價值的作品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大量迎合網路風向、靠爭議事件不著邊際的謗議橫流者。2020年此狀況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有很多網路創作者見獵心喜,眼見中華職棒有爆量的點閱潛能故將重心轉移此處,但卻沒有真正能切中要害的評析眼光,也沒有實際與球員、球界工作者的實際互動經歷,那要如何才能無中生有搶到高流量?漸漸他們發現似乎迎合網路風向,質疑、批評臺灣職業運動和球隊就會吸引眾多網友跟著點閱奚落,於是創作題材愈來愈朝爭議事件靠攏,例如2016年義大犀牛葉君璋總教練故意保送蔣智賢事件、以及2020年的本壘波西條款事件中,都產生了大量除了批判、攻訐外對環境進步和實質改革毫無價值的作品;內容低落還屬其次,最糟糕的是創作時不告而取,攫取他人研究成果做為己用,剽竊數據、抄襲文字、盜用圖片和版權影片於作品中據為己用以之營利,2020年中華職棒關注度最高的時候,偷盜他人版權物做出內容於環境毫無助益的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中職高關注度下難以遏止的亂象,令人喟嘆。而縱容此類創作者食髓知味且不知錯在何處者,是閱聽市場對著作權的普遍意識低落以及反饋的點閱數據,在流量高就是王道的年代,
ATG電子娛樂城
只要有市場就有恃無恐,只要瀏覽數高就有底氣,在高點閱帶來高營利的誘因下,愈來愈多人忽視內容該言之有物和素材該取之有道。過去幾年與體育圈奮鬥的年輕記者、作家,運動行銷新銳的交流中,邂逅不少有學理、有理想的年輕人,
麻將發了
他們有些確實不擅長化繁為簡,包裝其實對環境很有幫助的深度議題,讓更多讀者看到,而受閱聽市場低靡的點閱績效反饋後,他們逐漸選擇沉默……或說被閱聽市場沉默,他們不再闡揚觀點,只是默默做好自己領薪水的那份本質工作,閱聽環境無聲的扼殺人才,令人惋惜。從事體育創作的責任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闡揚運動的光明面,無論運動類別是中華職棒、NBA、MLB、日本職棒還是臺灣籃球,任何運動項目都好,創作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傳達運動文化的美好、提供進步的解答」。要發出破壞性批判很簡單、看風向搞對立弄流量也很容易,但這只是殺雞取卵、傷害環境,臺灣體育圈從來不缺出嘴批判者,體育環境要進步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提出解決方案的人才,是那些願意挽起袖子埋首建設的執行者。我在任職《運動視界》、麥卡貝、TSNA總編輯及與業界優質媒體和相關產業合作時,逐年匯集了一批有理想的創作者進行筆耕,作球員與業界人士的專訪、也參與工會座談力求幫助制度面改善,多角度撰寫國、內外聯盟制度、轉播權、商業利益分配、工會與職業聯盟協商的相關議題,出發點是希望能夠見賢思齊,讓臺灣的體育環境能夠進步,作品無意攻訐和製造對立;人多不代表正義,風向不一定是真理,所以我們常頂著逆風用作品闡述事實,只是為了捍衛真理,幫助被多數網民霸凌的受迫者說幾句公道話,儘管逆風容易被罵、儘管冷門文化題材沒有點閱,我們仍然創作不息,因為中華職棒有更多值得永續經營的存在價值、有值得代代相傳給後世子孫的美好之處等著我們去耕耘,因為我們生長在臺灣土地,所以愛中華職棒到了極處。我曾採訪中職近10年來的所有全壘打王得主,只為了比較跨世代的打擊型態,及從他們口中得知邁向巔峰的心路歷程,聽聽棒球對他們的意義,以及他們對臺灣體育環境的觀察,和對自己的下一代投身職棒的建議和期許;我參加工會座談,提出肖像權讓利如何讓勞資雙方多贏的建言,我寫過臺灣棒球的制度如何柔性漸進;我身邊這群有理想、有志向的作家集團,他們或實地深入球場採訪、或任職於運動周邊產業、或投身三級棒球偏鄉學校服務,他們劍及履及,用自己的雙足雙眼親身體驗見證,只為詳實記錄臺灣各地棒球的美麗與困境。 筆者2016年出席中華職棒球員工會座談,
台灣娛樂城
探討中職規章議題。 如果這本書您願讀到這,並反思臺灣運動創作者和閱聽人對體育環境成長的共同責任,那我想這段嘮叨的文字或許對環境真能有點助益。在社群蓬勃發展的現在,傳統媒體寡占市場、單向傳遞訊息的年代已成歷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聲筒,只要找到合適的平臺就能擁有話語權;但當新世代開始從事體育題材創作的同時,莫忘自己傳遞的資訊要負擔社會責任,
QT電子自由國度試玩
如果作品無法為臺灣體育圈及閱聽人帶來成長茁壯的養分,那又何必曠日費時,提筆撰寫? 相關書摘:《疫情副作用:新冠肺炎下的職業棒球》─ 職棒未來如何看待奧運棒球這檔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此書,立即點此購書去!●透過本文以上連結購書,《運動視界》由此所得將每年結算捐贈給公益單位。 本書內容簡介★職業運動史最特別也最難忘的一年,完整回顧疫情慘重的2020年全球棒壇大小事。愛棒球的你必蒐藏的運動文學!★知名棒球作家/高國輝傳記執筆作者卓子傑,觀察側寫美國職棒至中華職棒的危機問題與應變策略,
魔龍之戰
深度探討分析關鍵議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高漲的2020年三月天,適逢各國職棒開幕時節,疫情是如何影響美國、日本、韓國與臺灣的職業棒球開季?美國職棒大聯盟如何在遭受防疫危機與勞資困局中重啟縮水賽季?而全球率先開打並受世界體壇強烈關注的中華職棒,如何在爭取奧運資格並量身打造職棒賽程後,遭到疫情侵襲,又從提前開季到二度延後,最終在防疫成功的背景下果決開打,從閉門開戰到逐步開放入場,其中有多少商業抉擇?儘管注定賠錢仍要逆風開戰,聯盟的考量點何在?2020年是中職卅年歷史上擁有最高關注度的一年,在萬眾矚目的特殊賽季中,外部環境出現多少光怪陸離的疫情副作用?內部又存在多少由來已久的競賽與制度問題被各界廣泛討論?形成制度從權的背後原因何在?作為百年老店,美國職棒的制度是否無懈可擊?疫情終將過去,但產業、市場與生活型態還回得去嗎?疫情對職業運動的可逆和不可逆反應為何?面對民眾生活、消費模式的轉變,職業運動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喚回觀賽熱潮?★「不看成績、不讀紀錄,從社會觀察的角度帶你看中華職棒。」──名球評曾文誠名人推薦知名球評曾文誠、陳子軒,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理事長周思齊,臺灣運動好事協會理事長謝文憲,《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運動視界》主編楊東遠,TSNA執行長卓君澤,名作家李秉昇、瞿欣怡、張瀞仁,麥卡貝網路電視總經理廖啓璋──聯合推薦! 作者簡介卓子傑筆名活力熊,作家、媒體人。經歷:廣告文案、La new/Lamigo行銷部副主任、運動視界行銷部經理、麥卡貝運動總編輯、TSNA總編輯,著有《四百英尺外的王者:高國輝 》。長年筆耕於《職業棒球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雜誌》、《Yahoo!運動頻道》、《運動視界》等平臺發表體育、行銷、歷史文化及超級英雄專欄。理念:「用筆耕強盛體育、用體育強盛國家。」 ※ 看更多運動好書的書摘分享※ 歡迎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分享給您運動圈的故事、觀點、知識與感動!,